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6篇
  免费   4595篇
  国内免费   5337篇
测绘学   1687篇
大气科学   5197篇
地球物理   4770篇
地质学   9288篇
海洋学   2135篇
天文学   243篇
综合类   1205篇
自然地理   199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564篇
  2021年   752篇
  2020年   780篇
  2019年   990篇
  2018年   799篇
  2017年   940篇
  2016年   888篇
  2015年   1061篇
  2014年   1337篇
  2013年   1292篇
  2012年   1330篇
  2011年   1378篇
  2010年   1171篇
  2009年   1259篇
  2008年   1175篇
  2007年   1367篇
  2006年   1291篇
  2005年   1080篇
  2004年   978篇
  2003年   853篇
  2002年   648篇
  2001年   565篇
  2000年   548篇
  1999年   464篇
  1998年   447篇
  1997年   380篇
  1996年   326篇
  1995年   302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顾及多尺度分割参数的FNEA面向对象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分形网络演化(FNEA)算法做了介绍,通过试验对比4种分割方法棋盘分割、四叉树分割、多尺度分割、光谱差异分割的效果。此外,通过eCognition Developer 8.7分析软件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预处理,从5开始,以5为单位向上递增,共选取12组参数进行分割试验,采用面向对象CART分类器对分割后影像分类。对比分类效果图可知,小尺度分割参数对分类效果能有较好的提升;对比总体精度及Kappa系数可知,小尺度分割参数分类精度优于大尺度分割参数,且当分割参数Scale为10时,分类精度达到最好的级别。  相似文献   
82.
球面菱形格网因其几何结构简单、方向一致、径向对称等特性,在空间操作和数据集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纬线环法”构建了球面四元三角剖分模型,分析了该方法带来的格网单元面积变形及其位置分布,发现该模型的三角单元面积变形具有“锯齿状”分布特征,即相邻的上下两个格网单元总是一大一小交替分布,而且变形方向一致。据此通过合并上下两个相邻三角形格网单元,构建了一种近似等面积的菱形剖分模型。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其他球面菱形格网生成方法,该方法计算简单、格网单元方向一致(长轴沿南北向分布);同时,格网单元的面积变形更小、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83.
基于高斯过程利用传统共轭梯度法搜索超参数,存在对初始值依赖性强、获得局部最优解的不足。本文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对超参数进行智能寻优,建立了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高斯过程模型对变形体形变进行预测分析。通过隧道和基坑两个工程实例计算比对分析,NN、SE和RQ 3种核函数中NN核函数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69%和1.06%。结果表明超参数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改善了高斯过程算法本身存在的超参数求解方面的不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4.
地壳垂直运动的研究中,多面函数法是一种传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通过首都圈和晋冀蒙两个地区的实例,对多面函数和移动法综合拟合模型与多面函数模型等几种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多面函数和移动法综合拟合模型在拟合精度上优于其他几种模型,拟合残差更稳定,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移动轨迹聚类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轨迹数据是人类移动行为的表征,能够映射出人的出行模式和社会属性等信息。怎样有效挖掘轨迹数据蕴藏的人类活动规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通过轨迹聚类发现行为相似的类簇,从而探究群体的移动模式是轨迹挖掘和深度应用常见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根据轨迹数据的特点,将轨迹数据模型分为轨迹点模型和轨迹段模型,并据此定义相应的相似性度量:空间相似性度量和时空相似性度量;然后,对两类模型的聚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不同聚类算法的优缺点,以期为不同应用选取聚类算法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移动轨迹数据聚类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Precipitation isotope ratios (O and H) record the history of water phase transitions and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during moisture transport and rainfall formation. Here, we evaluated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central-southeastern region of Brazil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Monthly isotopic composi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classical effects (rainfall amount, seasonality, and continentality),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vapor recirculation processes and different regional atmospheric systems (South American Convergence Zone-SACZ and Cold Fronts-CF). While moisture recycling and regional atmospheric processes may also be observed on a daily timescale, classical effects such as the amount effect were not strongly correlated (δ18O-precipitation rate r ≤ –0.37). Daily variability revealed specific climatic features, such as δ18O depleted values (~ –6‰ to –8‰) during the wet season we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large moisture availability. Daily isotopic analysis revealed the role of different moisture sources and transport effects. Isotope ratios combined with d-excess explain how atmospheric recirculation processes interact with convective activity during rainfall formation processes. Our findings provid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rainfall sampling timescale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isotopes to decipher key hydro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in a complex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ext in central-southeastern Brazil.  相似文献   
87.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is important to local and downstream ecosystems. Based on a weighting method considering model skill and independence, changes in the TP precipitation for near-term (2021–40), mid-term (2041–60) and long-term (2081–2100)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1-1.9, SSP1-2.6, SSP2-4.5, SSSP3-7.0, SSP5-8.5) are projected with 27 models from the latest Sixth Phase of the Coupl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The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7.4%–21.6% under five SSPs with a stronger change in the northern TP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relative to the present climatology. Changes in the TP precipitation at seasonal scales show a similar moistening trend to that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except for the drying trend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along the southern edges of the TP. Weighting generally suggests a slightly stronger increase in TP precipitation with reduced model uncertainty compared to equally-weighted projections. The effect of weighting exhibits spati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Seasonally, weighting leads to a prevailing enhancement of increase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P. Spatially, the influence of weighting is more remarkable over the northwestern TP regarding the annual, summer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ighted and original MMEs can give us more confidence in a stronger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P, especially for the season of spring and the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TP, which requires additional attention in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88.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相似文献   
89.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反气旋活跃,对流不显著,日本南部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北移减弱,我国东部基本在低频南风的控制下,降水中心也逐步北移到华北-朝鲜半岛一带,此时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季风涌活跃阶段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90.
基于比差分传播相移(KDP)的降水估计算法R(KDP)相较于传统基于水平反射率因子(ZH)的算法R(ZH)的表现更优。在雷达实际运行中,由于随机误差和后向散射相位(backscattering phase)的影响,可能出现负的KDP。运用一种基于变分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混合算法(V-RQPE)。该算法用变分拟合方法重构差分相位(ΦDP),用一种新的稳健的边界条件求解方法,在消除随机误差的同时获得非负的KDP,进而进行降水估计。随后我们使用2017年5月7日广州S波段雷达的回波数据和地面雨量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同时使用了六种不同的算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1小时累计降水估计中,V-RQPE表现最好,在24小时累计降水估计中,V-RQPE和基于变分拟合的KDP的降水估计算法(R-VKDP)表现最好,实验结果表明变分拟合方法对雷达降水估计能力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